教育专著心得体会集锦。
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呢?当我们看到一段话很有感触时,我们总是需要写一些心得体会,总结一些经验和不足。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自己知识的点点滴滴,希望这份“教育专著心得体会”能够为您带来惊喜和满意,我所提供的以下建议可能对你的问题有所启发!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1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根据儿子的日记写出的日记体儿童小说,书中讲了安利柯四年级在班里发生的故事,还有安利柯教师所念的每月故事,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主人公安利柯的朋友很多,有的让我敬佩,有的令我厌恶,有的让我同情。品德高尚的卡隆是让我最敬佩的人,一次上课前,几个同学戏弄克洛西,克洛西一时动怒,抓住墨水瓶向他们扔去,却不料砸到了刚进门的教师脸上,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这时卡隆挺身而出为克洛西顶罪,教师明白事情的经过后,对卡隆竖起了大拇指。
卡隆还是耐利的保护者,耐利是安利柯同学中最弱小的一个,经常受同学们的欺负。突然有一天,卡隆站出来,郑重地说:“欺负耐利的同学听着,如果你们谁敢碰一下他,我就让他好看!”有个同学不服气,结果当场挨了卡隆一拳,他助人为乐、敢于承担的良好品质让我十分喜欢。德罗西是书中的好学生,他与人为善,品学兼优,不怕吃苦,是教师的小助手,更是我学习上的好榜样。可伶的克洛西,家里贫穷依然学习用功,这种精神也值得我学习。
书里的每月故事我都十分喜欢读,大多讲的是孝心少年或爱国少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抄写员》和《六千英里寻母》。小男孩叙利奥为了让家里有更多钱,每一天晚上12点都替父亲抄写信封挣钱,长久下去,叙利奥睡眠不足,成绩下降,不知情的父亲责骂他。当父亲明白真相后,才明白自我儿子的苦衷;少年玛尔可历经千辛万苦,足足走了六千英里,才找到自我一年不见的母亲。两个故事都是在夸赞少年的孝心,如果我有这样的品德,我想我的父母必须是最幸福的。
《爱的教育》里有许多品德高尚的人,每一位都值得我们学习,诚实、守信、孝顺、奉献、保护弱小……具备这些品德才是最好的人。
假期里,我看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着的《爱的教育》,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仅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教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明白,爱,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教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爱能够使浪子回头,爱又能够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教师!当安利柯的教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教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教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教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2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读一点教育史》,其中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就又查阅了一些关于小原国芳的资料。读小原国芳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我平时的教育过程着重“术”而轻“道”,重“外在”而轻“内化”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道”入手,从“内”着眼。
有人认为好教师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术”可以通过模仿和训练而提高,但“道”却要靠自身的修炼与感悟。师道既然是对教师价值的永恒追求,是一种信念、精神与人格,那么,它就必须通过内化才能得以形成。美国的克拉斯沃尔和布鲁姆等人提出了价值内化的五级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通过外烁,教师的“道”永远只能达到接受与反应的低等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感悟,教师才能得“道”。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塑造人的心灵不是样板的机械复制,教学不是机器,学生也不是加工的零件,故教师不同于建筑家与工程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曾认为,教育未来儿童的整个工作,可以在教育研究生院里预先精心设计、制作和装配,使之图式化,用来适应于一切儿童。他曾预测,到1950年,一个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给予中小学生的东西,将胜过所罗门、苏格拉底和富兰克林的总和。但后来他自己承认其观点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之所以不正确,我想正是因为他忽视了“师道”的作用,没有看到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自身的精神、信念与人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仅仅通过外部的机械训练就能够造就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师而只需要教学的机器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的学校都普遍引进并使用了电脑、闭路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似乎应用电脑的“人机对话”可以全部取代教师的工作,然而这种“人机对话”的教学程序,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固然不失其重要价值,但决不能取代整个教师的教学。电脑的教学依靠的是“外在的操作性奖励与惩罚”,这种动力是“机械的”、“脆弱的”、“有限的”,它至多只能补充、加强和丰富教师的职能,育人的工作离不开“人的内在动力”,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以及情感、兴趣、意志等,这种内在动力的启发、培养、形成都离不开人际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圈。但是,教师教育的现状依然是把教师象机器一样地从外进行调试,而不注意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对于学生来说,“要我学”和“我要学”,二者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同理,对于教师,“要我教”和“我要教”也存在着天壤之别。试想,一个内心无坚定信念,没有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的教师,他如何能够操伟业,承重负,淡名利,做好育人的工作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从“道”人手。小原国芳认为“只教以取胜,而忘却了道,可哀可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人格—这是施教的关键”,“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趣、趣味、好恶、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如能达到和谐一致,那就可以点燃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成为青少年行动的灯塔”。乌申斯基也曾断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其二是要从“内”着眼。如前所述,“道”的获得不能单靠训练与灌输,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反省与修炼,毕竟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小原国芳正是由于自小就在其祖父的影响之下有了发自内心的“要成为一名
教师的宏愿”,后来,又受许多名师感染,更加坚定其信念,对师道不懈追求,才能在教坛耕耘60年,成为世界名师。因此教师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职前应鼓励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优秀青少年接受师范训练,教师资格证的授予不能只讲结果而不求过程,职后培训应由“术”向“道”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也才能够涌现出无数的教育儿童的专家。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3
愉快的暑假生活开始了,学校开展假期读书活动,我在朋友家借了一本教育类书籍: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之梦》读了起来。朱永新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他在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读后使人振奋。《新教育之梦》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背景理念下,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教师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
在该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英国有一个退休老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的旧练习册。那是他以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说:“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因此,我们作为小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大力倡导学生诵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读书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增长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而这不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吗?鼓励孩子们读书,也许会使学生的负担加重一些,玩的时间少了一些,但是当孩子们从书中得到快乐时,当孩子们从书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时,当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陶冶时,那么这种所谓的负担能使他们受益终身,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今后我们不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坚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4
我第一次听到“优秀教育”一书的名字时,感觉很奇怪。当然,质量是培养的。你想在这本书中解释什么?所以在其中,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我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读它。结果出人意料地说,我没有“看在我面前”的感觉,而是我认为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提到的要求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他们谈论礼貌,主动要求关心,不要在公共汽车上发出噪音,看到老师问好,并且不要拖延作业时,并不总是我们的老师通常强调的话。书中没有冗长而繁琐的规则,有些只是小细节。但是,当我第二次再次阅读时,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追求事业的精神。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优秀的教学”确实是一本无法阅读的好书,这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作者捕捉到了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他不仅严格教育孩子,还以爱和热情赢得他们的爱和尊重。克拉克不仅注重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育。
作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作者没有谈论如何教学,如何分析教科书,如何准备课程计划,更多的是如何为他人做事和对待他人。作为读者,生动的生动例子生动而乏味。相反,作者描述了我们所描述的内容,并且是善良和自然的。书中描述的奇迹的55个细节经常被忽视,它的细节创造了奇迹并实现了荣耀。该书主张孩子应该尊重孩子,容忍孩子,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生活中学习,学习从他们的鼓励中学习,并从现在开始鼓励自己。宽容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习感恩,从接受中学习自爱,从欣赏中学习行动,从分享中学习感恩,从诚实中学习真理,从公平中学习正义,从护理中学习尊重,保护学会信任,学会成为来自爱情和友善的友好; …
在日常工作中,Ron Clarke的做法给了我很多灵感。例如:一个“问题”问题,学生多日没有交作业,而罗恩克拉克多次没有联系过他的父母。一旦我最终被联系,克拉克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告诉学生的父母,他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我不认为这位家长已经听完了并且说:“我的孩子一直待在家里,你只会看看。”这个答案真的让Clark笑了起来。也许克拉克自己意识到自己与父母的沟通需要改进,所以当另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时,他改变了自己的策略。他首先耐心地打电话给父母。与第一个学生不同,他没有直接向父母报告父母。相反,他告诉父母他的孩子侵犯了他的心脏。在这段时间里,表现有多好,父母听完之后非常高兴,说老师必须继续严格要求他的孩子,父母会非常合作。两天后,克拉克再次拨通了父母的电话。这一次,他告诉父母这个孩子过去两天表现不佳。父母非常生气。他们立即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并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批评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Ron Clark的治疗后,我真的很佩服他的聪明才智。事情是人为的,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治疗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未来,我们必须在我们的工作中进行创新。我们必须结合欣赏和批评来处理大学生的问题。教授卓越,普通人对这种教育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即学校教育。不是这种情况。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将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简而言之,教师的态度让我对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有了更深的感受。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5
教育新举措在全国如火如荼,我们也在积极参与。再一次读到这本教育书,再一次恍然大悟,再一次深深震撼。
我又重读了新教育,这次是关于它的概念:“过一个快乐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期待。教育也可以是快乐和完整的。这句话不仅说我们的老师应该过着快乐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快乐。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行动有回报。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做到了,你就可以做到;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总是想很多,希望很多,却收获很少。原因有很多,一个人的惯性,最重要的是没有行动,没有坚持。我们不需要花言巧语,不需要浮夸的口号,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做事,一定会有所收获。
整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老师的快乐,就没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教师。让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和发展。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快乐和快乐。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那么很显然,没有老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没有老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如果一个老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拥抱他的教育生活的热情,那么快乐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振作起来!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该把阅读当作自己的一种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书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对自己快乐,孩子也会快乐。
朱永新教授也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真正让老师、学生和学校共同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应该给自己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一定会成功。
作为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的教育道路上,踏踏实实的走下去。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6
读小原国芳有感
罗艳艳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读一点教育史》,其中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就又查阅了一些关于小原国芳的资料。读小原国芳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我平时的教育过程着重“术”而轻“道”,重“外在”而轻“内化”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道”入手,从“内”着眼。
有人认为好教师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术”可以通过模仿和训练而提高,但“道”却要靠自身的修炼与感悟。师道既然是对教师价值的永恒追求,是一种信念、精神与人格,那么,它就必须通过内化才能得以形成。美国的克拉斯沃尔和布鲁姆等人提出了价值内化的五级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通过外烁,教师的“道”永远只能达到接受与反应的低等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感悟,教师才能得“道”。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塑造人的心灵不是样板的机械复制,教学不是机器,学生也不是加工的零件,故教师不同于建筑家与工程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曾认为,教育未来儿童的整个工作,可以在教育研究生院里预先精心设计、制作和装配,使之图式化,用来适应于一切儿童。他曾预测,到1950年,一个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给予中小学生的东西,将胜过所罗门、苏格拉底和富兰克林的总和。但后来他自己承认其观点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之所以不正确,我想正是因为他忽视了“师道”的作用,没有看到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自身的精神、信念与人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仅仅通过外部的机械训练就能够造就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师而只需要教学的机器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的学校都普遍引进并使用了电脑、闭路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似乎应用电脑的“人机对话”可以全部取代教师的工作,然而这种“人机对话”的教学程序,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固然不失其重要价值,但决不能取代整个教师的教学。电脑的教学依靠的是“外在的操作性奖励与惩罚”,这种动力是“机械的”、“脆弱的”、“有限的”,它至多只能补充、加强和丰富教师的职能,育人的工作离不开“人的内在动力”,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以及情感、兴趣、意志等,这种内在动力的启发、培养、形成都离不开人际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圈。但是,教师教育的现状依然是把教师象机器一样地从外进行调试,而不注意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对于学生来说,“要我学”和“我要学”,二者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同理,对于教师,“要我教”和“我要教”也存在着天壤之别。试想,一个内心无坚定信念,没有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的教师,他如何能够操伟业,承重负,淡名利,做好育人的工作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从“道”人手。小原国芳认为“只教以取胜,而忘却了道,可哀可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人格—这是施教的关键”,“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趣、趣味、好恶、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如能达到和谐一致,那就可以点燃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成为青少年行动的灯塔”。乌申斯基也曾断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其二是要从“内”着眼。如前所述,“道”的获得不能单靠训练与灌输,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反省与修炼,毕竟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小原国芳正是由于自小就在其祖父的影响之下有了发自内心的“要成为一名
教师的宏愿”,后来,又受许多名师感染,更加坚定其信念,对师道不懈追求,才能在教坛耕耘60年,成为世界名师。因此教师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职前应鼓励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优秀青少年接受师范训练,教师资格证的授予不能只讲结果而不求过程,职后培训应由“术”向“道”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也才能够涌现出无数的教育儿童的专家。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7
在《教师的挑战》中,他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观察、体验、发现、回忆。我看到了一个教育者对老师和学生的深切而理性的关心。他是佐藤学教授,教育理论大师,走访过10000多间教室的踏实实践者。书中作者注重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小品的形式真实再现了教师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说说印象最深的三点:
首先要注意课堂上的“小事”
作为教授东京大学佐藤 薛学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他是一名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先进的理论作为研究重点,而是几十年来一直关注课堂上发生的“小事”。办学、进教室,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样的大学教授可能看起来难以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说: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开始忽视课堂上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就是从“小事”中积累起来的吗? “小事”不就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
怕数学的方舒连书都看不懂,虽然俊子和秀树合作学习时偶尔会出现失误,但毕竟已经开始做练习了。一直闭着嘴,避开别人视线的凉子,今天穿着绣花裤子来上学。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了每个孩子的学习,这对教师来说远比“大规模”的改革重要。他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他来说却是宝贵的。佐藤在书中学到的老师都是普通的老师,在任何学校都能遇到。每一个普通教师和课堂上的孩子们的小挑战,都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第二、尊重和信任
佐藤学校提倡安静、湿润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处于自然状态,不惧怕、不紧张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这正是滨野老师的课堂。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大声朗读。他们在他们喜欢的段落旁边写下他们的想法。他们读完课文后,互相讨论,自然地发表意见。我想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滨野先生能够接受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限于“好演讲”,更期待大家的演讲。在他看来,“任何人的演讲都很精彩”,这让学生们可以自由思考,轻松交流,丰富和深化了整个课堂。
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只尊重和信任那些“有能力”的学生,而很难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和“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内在学习水平和个性化创造的情景。
3。倾听与合作
佐藤学院认为,只有让学生与世界、他人和自己充分沟通,才能真正学习。但如何建立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合作,是广大教师面临的难题。在《老师的挑战》中,佐藤学院给出了特别的回答。他认为,要建立合作互利的学习关系,就必须培养学生倾听对方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认真倾听每个人的心声。孩子们的声音。
书中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都是普通的老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孩子心声的倾听者。山崎先生从不贬低任何学生的演讲。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想和感受,看到每个孩子的潜力。涩谷老师注重营造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精彩的演讲,将那些诙谐的演讲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进课堂;胜沼先生总是站在学生的斜边,倾听大家的演讲,学生们把胜沼先生视为亲密的倾听者。 ,让你可以自由表达你的想法,胜沼老师很珍惜大家的发言。
在佐藤学看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我们必须“保证所有学生都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即便是对于学业能力暂时低下的学生,教师也必须确保他们有机会挑战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本质。教师应该重视每个孩子的演讲。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教育的大门,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和我们一起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和奉献是共同的。这是一场安静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每一位老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