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帮 >地图 >工作总结 >

怀橘遗亲读后感

怀橘遗亲读后感

时间:2025-06-05 作者:每天帮

怀橘遗亲读后感(模板6篇)。

怀橘遗亲读后感 篇1

自从母亲给了我这本《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便每日沉浸在书海里。这本书主要讲了舜、闵损、陆绩、黄香等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一个故事让我学会了感恩父母。

就是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刘恒贵为一国之君,却每一天尽心尽力地服侍一病就是三年的母亲,还勤理朝政。这样的孝心实在让人敬佩,也难怪刘恒能得天下人心,开创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这也是行孝道的结果,也是他让我学会了孝敬父母,感恩,回报父母。事实上,在社会上,正因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花钱而不愿意赡养父母的人有许多,有几十万人还是“啃老族”,而我觉得,父母生你养你,让你长大,真的就不求回报吗?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一杯水,一句话都会让他们心满意足,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夸你敬孝道,回报了他们的养育之恩。

我的话说完了,期望大家也学会感恩父母,哪怕是一杯水,也会让父母感到温馨。

怀橘遗亲读后感 篇2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xx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怀橘遗亲读后感 篇3

这篇文章出自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上部分记叙了自己看过许多阴间的图片,但并非自己所有。下部分又说自己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接下来,讲述的就是这个里面的故事,我知道:上部分是文章的插叙。

可当我看到鲁迅介绍的那几个故事,感受到了“孝”有如此之难,我和鲁迅的感受是一模一样。我还依稀记得自己以前是如何地“孝顺”父母,和他们比起来,无非是“听话”“从命”的做法,以及长大后,给年老的父母吃好睡好。例如“卧冰求鲤”是晋代王祥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的后母喜欢吃鱼,经常要王祥到河边捕鱼。有天,天寒地冻,他脱去衣服睡在冰上,准备用体温化冰捕鱼。忽然,冰从中间裂开,俩条鲤鱼跳了上来。

不过,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励效仿的,如“黄香扇巾”之类也并不难,他讲述的是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恭敬孝顺,夏天先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冬天先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暖床。

以上种。种做法,对当时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可作为21世纪的人们,喜欢吃鱼可以去买;夏天热、冬天冷都可以开空调。

而现在我们所做的是尽自己的本分,去孝顺父母。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自己的子女也会孝顺自己。就这样,“孝”字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怀橘遗亲读后感 篇4

黄香为父暖被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怀橘遗亲读后感 篇5

这个故事发生在元朝,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忠。李忠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不但外出耕田劳作还回家纺纱织衣、打理家务、教育子女。母亲的坚韧意志和勤劳的生活作风为李忠树立了一个模范榜样,让他从小就懂得理解母亲,并用幼小的身躯为母亲分担家事、照顾母亲。他时时处处都念着母亲的辛劳和需要,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献给母亲,还想尽办法替母亲分忧解愁。李忠的孝心感动了乡亲们,他们不但常常伸出援助之手, 还 纷纷以李忠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自然灾害时刻存在着,公元1303年的一天,李忠家所在一带发生了猛烈的大地震,顷刻之间房屋倒塌,被压死的村民不计其数。突然被震飞的山头径直冲向李忠家,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飞散的山头突然分做两支,从两侧绕过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步以外才又合拢在一起。李忠的家就这样被保全了。

这真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孝子至诚的孝心行为是顺应天意的善行,连老天都照顾。孝爱是天地生灵万物和谐的根本,父母爱孕育儿女孝,儿女孝又彰显父母爱。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从古至今,以孝感动邻里、感动天地的例子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儿女结婚后对父母不管不问,或者说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不孝的行为反而增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物质得到了极大满足而孝行却缺失?究根结底就是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让父母吃好喝好穿好,满足物质需求就可以了,殊不知父母的精神世界是很匮乏的。父母们用尽一生的心力和体力为儿女创造最好的条件,可以说让儿女生活好就是父母们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可是当儿女渐渐长大工作结婚生子后,父母们最大的目标也随之消失,突然的闲暇让父母无所适从,精神世界倍感空虚。所以这时儿女的一声问候、几句贴心的话、给父母做的一顿可口的饭菜都是慰藉父母的有效方法。记得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常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锤锤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问个平平安安。几句话道出天下父母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理解儿女不能常回家看看,繁忙的工作、多变的人际关系、推不掉的酒桌应酬、子女的课后辅导……每天好多忙也忙不完的事,有时要忙到半夜,拖着疲倦的身体终于可以睡觉了,还没睡醒闹表就在滴滴作响了。好不容易闲暇下来的周末又要送子女去辅导班,会朋友等……我觉得《常回家看看》是很多上班族儿女共同的心声,也相信这些上班族儿女会安排好自己的空闲时间常回家看看,尽一份儿女的孝心。

怀橘遗亲读后感 篇6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还是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在路过家乡时,他就抽空去探望已经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母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看见陈毅进了家门,母亲非常高兴,陈母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于是她赶紧示意身边的人把尿裤藏到床下。陈毅见了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长问短。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知道瞒不过去了,只好说出了实情。陈毅听后,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这时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他们,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MTB31.COM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每天都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却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小编有话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同学们,你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帮父母做点家务或帮父母洗洗脚、捶捶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们向陈毅元帅学习,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去孝敬父母吧!

本文来源:http://www.mtb31.com/m/27608.html